布氏田鼠

Microtus brandti   Radde
   

  214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外形:体长123(95—201)mm,体形颇似(鼠平)属(Clethrionmys)。毛相当粗硬,较短,背毛长通常短于1Omm。尾巴相当短,尾长平均25(18—32)mm,占体长20%,尾上覆盖着一层直硬的毛。耳朵短,耳长11(9—14)mm,几乎完全隐藏在10mm左右长的被毛中。前足明显的短于后足,前足有利爪,并不太长。前足4指,后足5趾。乳头8个,胸部2对,鼠蹊2对。
毛色:背毛沙黄色。针毛基部黑褐,毛尖灰黄色,夹杂着稀疏的长毛。头部的毛色与背色同,但眼睛周围毛色鲜艳,呈浅灰赭色,形成一个显著的环。耳壳开口处有浅黄色的长毛,覆盖着耳孔,这可以看作是对于半穴居生活的适应,保护耳孔。腹毛淡黄,与背毛的毛色接近,色差极小。尾端有长的笔毛。前后脚背面浅灰黄色。蹠垫5个,极小,聚焦在一起,部分被细毛所覆盖,后脚除蹠垫部分外,足趾及隙部后1/2脚掌均有淡
灰黄色的细毛,田鼠属(Microtus)中毛脚亚属(Lasiopodomys)的名称即由此得名。1963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贝尔公社采到全身黑褐色的黑色型的布氏田鼠(No. 20532)。
头骨:头骨相对地比较粗硕,棱角鲜明。左右眶上嵴发达,在眶间部分愈合,成为一个十分明显的眶间嵴。眶后部鳞突明显。顶间骨左右横宽,几乎达整个后头宽,前后纵长短,不及横宽的1/2,但其前缘的中央有一个尖突。颅室顶部方形。人字嵴发达。吻部细。 门齿孔较大。颧宽占颅全长的58%。颧弓向外扩展,轭骨宽。腭骨表面有两条明显的纵沟,上端接门齿孔的下缘,下端已接近腭骨的后缘。腭骨后缘中央有典型的骨桥,骨桥两侧的侧窝明显。听泡较大,里面有海绵状的骨质填充。乳突向两侧突伸。下颌齿骨宽,冠状突小,稍向后倾斜,关节突长,明显向后倾斜,咬肌窝浅,角突向外突伸。
牙齿:上门齿近乎垂直,齿面有极浅的齿沟痕迹。第1上臼齿顶端的倒置三角形状的齿环稍向外侧倾斜,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2个,内侧2个。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内侧有3个突角。第2上臼齿顶端横齿环呈倒置三角形状。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的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1个。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内侧有2个突角。第3个臼齿,如前所述,比较特异。前端倒置三角形的齿环下面有2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外侧各1个。外侧另1个三角形不封闭,与最末端斜置的长方形齿环愈合,形成一个Y字形齿环,其内臂比外臂稍大。有个别个体外侧另1个三角形封闭,使Y字形的外臂断裂开,形成末端斜置的长方形封闭齿环。
第1下臼齿后横齿环前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2个,内侧3个。顶端齿环为斜置的略呈长方形齿环。此齿环外侧有4个突角,内侧有5个突角。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前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2个,外侧2个。此臼齿内侧形成3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3下臼齿由3个摞列的横齿环组成。最下面的齿环没有外角,十分特异。此臼齿外侧形成2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
染色体核型:2n=34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中等大小,背、腹均为沙黄色,短尾(尾长仅占体长20%)、短耳(耳长占体长9%)的田鼠。腭骨后缘有典型的骨桥。短尾长满了毛;脚掌生有浓密的毛,有5个蹠垫,全隐藏在毛下;前爪发达,粗硕适于掘土,但并不太长;眶间处收缩较窄,眶间宽3.4(3.1—3.6)mm,左右眶上嵴至成体时愈合成眶间嵴,十分发达。第3上臼齿第3个外突角后面稍向后延伸,与最末端的齿环愈合,致使后齿环呈Y字形;个别个体(No.24628 No.20539 No.15693 No.20531)第3个外突角封闭成独立的三角形,最末端的齿环则成斜柱状。第3下臼齿3个摞列的横齿环之中,最上面的齿环没有外角。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布氏田鼠是蒙古高原北温带干草原的优势种。栖息在暗栗钙土禾本科草类占优势的地带,植被以针茅、羊草(碱草)及糙隐子草为主。群居,数量有明显的年度变化,大约12年左右有一次明显的数量大变动。数量高的年份,分布极广泛。不仅密度高,而且分布连成片。分布范围扩展到条件较次的生境,几乎占据了所有类型的生境,包括居民区。数量密集的地段,每公顷可达2000—3000个洞口。数量下降的年份,则分布集中在极少数最适生境中。最适生境一般多为背风,向阳,雪厚,越冬期间保温条件比较好的洼地。这些最适生境一般说来植被条件比较好,覆盖度适度,一般不低于5%,但也不能过密。土壤适宜于筑洞,全砂质土壤及沼泽土带均不适宜。随着密度逐渐恢复,再由最适生境向周围扩散。
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繁殖,至9月停止繁殖,繁殖季节长达6个月,每年产仔3—4窝。每窝产仔8(2—15)只。妊娠率,随食物条件的不同,有明显的年度变化,最低年妊娠率仅有25%,最高年度妊娠率达57%。亚成体在出生2个半月后即可参加繁殖。
布氏田鼠活动时间随季节而有不同。春季从3月中始进入繁殖季节便活动频繁。早晨在6—8时出洞,中午11—13时为活动高峰。夏季为全年繁殖的主要季节。每天早出洞,迟入洞,每日活动长达15—16小时。每日晨昏出现活动高峰,即所谓“双峰型,中午由于气温高,活动频率减低,由于夏季食物充足,布氏田鼠活动范围相对减少,秋季出洞迟,入洞早,此时由于越冬储草,以及亚成体8月底开始分窝,10月分窝达高峰,为全年活动最频繁的季节,但每日活动呈“单峰型”,活动频率最高的时间在中午,即使刮7级左右的大风,仍对布氏田鼠活动没有影响。
每年数量季节消长呈单峰型。6月开始种群数量升高,7—8月达全年数量高峰,9月气候变冷,数量锐减。7一8月数量高峰是由于6月繁殖盛期后有大量幼鼠进入种群所致。布氏田鼠所吃的食物,46%是羊草,其他8%—19%是冷蒿、寸草台、多根葱及针茅。体重42—55g的成体,夏季吃鲜草日食量为38g,若折合成干草,约14.5g。8月中旬开始储草为冬季食用。先在洞口外晒干,再拖入洞内仓中储存,曾在1个洞群中挖开3个仓库,共储草10.5kg。
布氏田鼠有集大群迁徙现象。在呼伦贝尔草原常出现此现象。1966年在甘珠花;1970年在完工、赫尔洪德及皇德;1972年春季在嵯岗,秋季在甘珠花及呼伦池北岸。若迁徙后找不到最适生境,则大量个体死亡。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蒙古国中部和东部草原,向西至大湖盆地。

国内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草原新巴尔虎右旗、黄花里、贝尔公社)、满洲里、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庙、乌尔逊河两岸、五一牧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正镶白旗、太仆寺旗、宝沙岱。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布氏田鼠是中国蒙古高原北温带干草原主要害鼠。危害有如下几方面:
(1)破坏草场,布氏田鼠群居。洞群密集处破坏大面积植被,使土壤裸露,挖洞的土压覆大片草场。1971年根据新巴尔虎右旗农牧局的调查,有70%的草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占30%。
(2)破坏牧草根系,使黄蒿、多根葱、委陵菜等牲畜不喜食的植物迅速生长,在禾本科牧草中形成了劣质草的“镶嵌体”,使草原植被朝不利发展畜牧的方向演替。
(3)窃食牧草,减低载畜量。如前所述,布氏田鼠成体每日食量为鲜草38g,折合干草重14.5g。当地蒙古羊的每日食量为干草1.67kg,即1670g。若折算115只布氏田鼠的每日食量等于1只蒙古羊。1971年在新巴尔虎右旗赛汗塔拉8公顷样地,在6—9月调查,每公顷有布氏田鼠为274只(58—580只)。因此,每公顷草场初步估计受布氏田鼠危害至少减少1—2只蒙古羊的载畜量。
(4)在布氏田鼠洞群密集处,马匹奔驰而过,容易踩入洞群,造成扭伤马蹄,骑马的人也会摔伤,影响放牧。
(5)布氏田鼠是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大面积防治布氏田鼠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护其天敌。如当地的沙狐、红尾伯劳、大鵟及草原雕等均吃老鼠。如监测布氏田鼠数量有增多趋势时,应下令禁猎上述天敌三年。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布氏田鼠的属名曾有更改。最早由 Lataste(1887)提出毛脚田鼠属(Lasiopodomys),模式种即为布氏田鼠。如德田御稔(Tokuda)(1941)也曾提出用毛脚田鼠属作为属名。布氏田鼠脚掌具毛是个特异性状,但仅依此外形小小性状作为属征,更改布氏田鼠的属名,则十分牵强,严格的说是不够定属的档次的。还是依照Ellerman等(1951)将其定为毛脚田鼠亚属(Lasiopodomys Lataste,1887)更稳妥一些。
布氏田鼠没有亚种分化。